到1952年出现了分腿支撑后回环倒立(瑞士施塔尔德)1956年出现向前大回环后摆直体腾越下 (苏联伏斯特列柯夫)1958年出现“前上转体36()。接后摆转体360’成惫垂”(日本小野乔),“正吊”转体180.成腾身撑(日本小野乔)1959年出现直体后空翻转体360.下(苏联里西斯基)。到了60年代中期出现分腿支撑前回环成手倒立(日本远膝)后摆上屈体越转体180’成悬垂(苏联瓦洛宁)。〔1] 从20世纪70年代起直至现在,主要特征表现在技术上三次大的突破。 实现第一次突破的代表人物是日本体坛名将家原光男。他在1972年第20届奥运会的单杠比赛中,成功地表演了一个新颖的空翻跳下动作(团身后空翻转体180’接团身前翻转体180。),当时国际体坛为之展动,给予极高的评价。由于该动作完成过程人体在空中的运动,有些像进入月球失重时的翻转,以当时称其为“月亮空翻”,我国体操称之为“旋”或“旋空翻”,国际体联命名为“家原”空翻。家原光男由此不仅夺得了这届单杠比赛的世界冠军,而且成为开创“复合多轴”空翻的先躯而名垂史册。[1]时隔未久,我国河北运动员刘万发也很快地学会了这个动作并成功地用于比赛。紧接着国家集训队又对“家原空翻”的技术进行改造,以“晚转体”的技术,使腾空高度和翻转速度都有很大的提高。[’]“晚旋”(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360.下)技术的出现,使旋空翻占有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所以“团身后空翻两周转体720’下”、“直体后空翻两周转体360.和720。下”等更难的动作就纷纷涌现。在同一时期里,国际上也出现“京格尔空翻下”(联邦德国),“斯特劳曼空翻下”(捷克斯洛伐克),“霍夫曼空翻下”(民主德国)以及团身后空翻三周下(苏联)等更加复杂的高难跳下动作也都应运而生,把单杠的下法技术推向一个炭薪的时期。 第二次是70年代中期主要是脱手飞行动作的突破,代表人物是民主德国运动员叶格尔、苏联运动员特卡切夫、马凯洛夫。前者于1974年创造了分腿前空翻成悬垂,国际上称其为“叶格尔空翻”,后者创造了“前摆上分腿向后腾越成悬垂”和“后摆上转体180。向后分腿腾越成悬垂”,国际上称之为“特卡切夫腾越”和“马凯洛夫腾越”,随后又出现了前摆分腿后空翻转体180‘成悬垂(德尔切夫空翻),这样就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飞行动作技术单一,腾空不高的局面。接着中国运动员熊松良又突破了扭臂握后摆上屈体前空翻成悬垂的动作,并成功地用于1977年世界大学生体操比赛,运动员黄健又攻克了向后大回环直体后空翻转体540。成悬垂的高难技术。随着时间推移,国际大赛上已经出现了团身前后空翻一周半越杠成悬垂和加转体150。成悬垂等更加惊险的飞行动作。而且飞行和飞行的直接连接,特别是“三连飞”已成为目前的潮流。 第三次是70年代末期至今,主要是单杠上出现了非习惯做法的新技术,例如“正握反掏”、“反握正掏”和“单臂大回环”,代表人物是多次全国单杠冠军获得者、山东运动员邹利敏,他的自选动作中不仅有“正握反掏”、“反握正掏”而且还有“单臂大回环”和“单臂接京格尔空翻成悬垂”等难新技术,这种非习惯的技术出现,为单杠技术的发展又开阔了一个新途径。例如单臂大回环转体1080。,单臂大回环接直体后空翻转体540.成悬垂等等尖端技术纷纷出现。从1984一1987的四年全国体操比赛中,共评出了6个项目、138个难新动作,有单臂大回环接直体京格尔540。抓杠,团身前空翻三周下,前摆分腿反方向前空翻抓杠。在1989年的新评分规则中又出现了以中国人命名的难新动作,肖瑞智的前摆分腿反方向前空翻抓杠(D组)[3] 现代的单杠运动有了标准的器械,其规格由国际体联规定。现代单杠比赛,动作全部由摆动动作组成,要求连续不断没有停顿。成套动作应包括长短半径的摆动和回环动作、纵轴转体动作、横轴空翻动作、脱手再握飞行动作和高跳下动作等。比赛时由于人体始终处于各种复杂的运动状态下,加上摆幅大、上抛高,显得特别惊险,特别扣人心弦。所以单杠运动被人们称之为勇敢者的运动单杠运动也因获得了“器械体操”之王的美誉。单杠技术的这3大突破,使其产生了3次飞跃,直到目前为止,他们的潜力还在不断进发出来,各种难新动作和复杂连接的讯息,随着电波,在国际体坛的家庭中迅速地传播着。 总之,单杠运动项目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3个发展阶段阐述了单杠运动项目的来源、器械的更新、动作技术不断向复杂方向发展。揭示了现代单杠运动项目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单杠运动项目能发展到现在如此高的水平与国际3大比赛、动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规则的不断更新是分不开的,大大促进了单杠运动项目的发展。 从事单杠运动,不仅能培养勇敢果断、沉着机智等优秀的意志品质,而且对发展多种身体素质,提高空间三维定向能力均具有十分显著的功效。所以它不仅吸引了不少勇于探索的青少年参加,而且在体育教学和军事训练中历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